第(2/3)页 陈连说着这些令蒋庆之和徐渭心寒的话,见二人面色凝重,不禁苦笑,“京师吏部说是核定,可他们远离南方,哪里知晓具体事宜?故而大多维持原状。于是南方官员如何,靠的不是什么政绩,而是关系。” 这便是大明官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真正想做事儿的官员无法出头,反而是那些蝇营狗苟,善于搞关系的官员大放异彩。 到了中后期,从宰辅到地方大员,大多不堪用。 “这个大明,出了大问题。”蒋庆之想到了熊浃曾说过,一旦官场风气形成,想扭转几乎不可能。 ——除非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而道爷和蒋庆之准备来的便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这个大明,不变就死!” 蒋庆之的话令陈连颇为赞同,“我在地方为官多年,说实话,在地方为官最难的不是这些,最难的是如何与当地士绅打交道。 此辈把控地方多年,从地方官吏到粮长,到村正,乃至于泼皮恶少,尽皆与他们勾连。地方官想有一番作为,就得先示好,且不可触犯他们的利益。可……” 陈连叹息,蒋庆之说:“可地方利益大多被他们把控。若是不动他们的利益,何来的作为?” “伯爷!”陈连觉得蒋庆之和那些权贵真的不同。“当初我曾在京师赴宴,席间便有权贵,更有那位小阁老,有人提及地方为官的难处。那些权贵都觉着理所当然,那位小阁老更是不屑一顾。 彼时我便在想,秉政大明的严嵩父子对下面的情况是一无所知,还是视而不见?若是后者,那这个大明…… 回到松江府后,下官浑浑噩噩了一阵子,直至此刻。” 每个人的改变都是有迹可循的,陈连袒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给蒋庆之一个窥探官员心理变化的机会。 上位者要御下,就得先揣摩清楚下面人的心思,以及心理变动。 此人,是有意的……徐渭赞赏的笑了笑。 果然伯爷说的对,大才在下面。 “伯爷南下的消息传来,下官便去寻了徐璠,一番勾兑,摸清了徐家的立场。又藉此和那些士绅套了一番近乎,否则还拿不到有人准备与倭寇勾结的消息。” 这人看似想投机,想投靠徐阶,可暗地里却是两手准备。若蒋庆之失败,他便能借着和徐家的关系上位。若是蒋庆之成功,他便能靠着那些消息转投蒋庆之麾下。 换个人定然会把自己投效蒋庆之的理由弄的高大上一些,可陈连却坦然的让蒋庆之都为之讶然。 进而不由的生出了好感来。 徐渭几乎想拍案叫好。 但凡上位者都喜欢属下对自己毫无隐瞒,你有什么心思,无论正反好坏尽皆说出来。 这是一种不够自信的体现。 但能绝对自信的有几人? 哪怕是雄才大略如秦皇汉武,对属下的猜忌心也从未少过。 陈连一番话,便是投上位者所好。 看,我毫无隐瞒。 哪个上位者会不喜欢这等人? 这等妙人儿……不,这等大才竟然无人重视……徐渭叹道:“那些人都眼瞎了吗?” 孙重楼在门外实在是忍不住了,“少爷,我能说话吗?” 蒋庆之没好气的道:“说。” 向蒋庆之投诚后,陈连特地去了解了一番蒋庆之的身边人,也好为此后做打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