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西藏万佛阁(3)-《藏地密码(全10册)》


    第(1/3)页

    第452章  西藏万佛阁(3)

    但是,假得如此有气魄,假得如此逼真,让人如坠幻云,卓木强巴也不得不感叹千年前的能工巧匠们手艺之精湛,想法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他转头向天,那百余米的高空,在穹顶与墙面接壤之处,无数神佛金刚呈四十五度俯角,踏云绕梁,注目而视。

    莫金分腿而立,缓缓环视,这种空间和色差的巨大转变,令人的心态顿时从险象环生、岌岌可危转为登临绝顶的豪迈,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一站,他便觉得自己屹立于天地之间。他去过无数古墓,见过无数遗迹,却何曾见过这般宏大的气魄?宫殿中有湖泊,宫殿中有森林,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一种艺术了,这是一种境界,包含了至高无上的禅宗思想。两人漫步于林,心随风平,脚下的细草发出摩挲之声,如情人呓语,如幽泉交奏,渐有禅意。那巨树不知用何种材料制成,火光燃烧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气息,淡若幽兰,又似檀香,令人心神安宁,从头到脚,都好似沐浴在圣洁的光环之中。

    不知走了多久,卓木强巴一怔,缓缓抬手,指向远方,莫金忽然一阵莫名感动,一阵酸楚之意涌上鼻尖,他赶紧揉了揉鼻头,将那股陡生的情愫压了下去。

    好大一棵树!

    树干刺穿苍穹,顶天立地,树冠如一蓬巨伞,遮天蔽地,周围那些巨树,就好似它的子子孙孙,将其环绕,穹顶之上壁绘飞天,争先恐后地向神木树冠涌去。

    见者心声,卓木强巴忽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悟,只觉天地僻静,假作真时真亦假,似闻虫语鸟鸣,诸般烦恼,皆已消散。

    而莫金则仿佛看到了祖屋前那一蓬巨树,想起了在那树下论道的一对祖孙。

    白象之境

    在那神木的下方,还有一个小白点,状若小马驹,不知为何,自抬眼望见那株树时,卓木强巴和莫金便不约而同地向那棵大树靠近,初始还提防机关,平安无事地走了一段之后,开始加大步伐,越走越快。

    走近了,才发现,那白色的,哪里是什么小马驹?乃是一头六牙白象,高数丈,在那通天大树的下方,林间小树排成两行,似乎是供白象通行之路,一条明亮如镜的丈宽清溪,自白象身前,无声盈动。

    那头白象披冠戴冕,背驮空心莲座,神情怡然自得,仿若午间小歇,又似清晨汲水自浴,说不出的畅快欢愉,与溪、与林、与树生出一派和谐的境界,浑然天成。卓木强巴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悟愈发强烈清晰起来,这是何等的自在无忧。

    忽听莫金喃喃念道:“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那林中之象!”

    卓木强巴豁然顿悟,没错,就是这种感觉,独步天下,无欲无求。这尊六牙白象与这方天地间,构成了一种无欲无求之境,所谓把酒临风,荣辱皆忘,莫过于此,甚或更高一筹。他些微错愕地看着莫金,实在没想到,莫金竟然也有这等境界,一语道破。

    “这是南传巴利文五部经中的语句。”莫金被卓木强巴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解释道,“象乃佛中之圣,一向被喻为具有大法力和大慈悲的神兽,它们体形庞大,不易被其他生物所伤,也从不主动伤害其他生物,除了人类,便没有天敌,独步于林,首先当有独步于林的资格!”

    对于莫金的解释,前面还可接受,至于最后一句,卓木强巴却认为莫金理解偏颇了,同时他也想起了《大藏经》的一句话——“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跟着道:“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温顺,为菩萨坐骑时象征法身能负荷,为菩萨化身时象征具有大慈悲和大法力。佛有八十瑞相,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仪容如狮子王。无漏无染,是以象身通体洁白。六牙表示布施、持戒、隐忍、禅定、精进、智慧六度,得六度者,渡生死海,往彼岸得永生;亦指菩萨的超越人间且自由无碍之力,六种神通。”

    莫金对这些不感兴趣,转而将目光投向白象冠冕之上,那上面镶金錾银,一溜红蓝宝石珠圆玉润,小的若鸽子蛋,大的足有鸡蛋大小,以莫金的眼力,竟是甫一盯上,就转不开眼珠了。

    卓木强巴的目光,也由白象落到了白象身前的无声浅溪处,溪水明如镜,溪流缓如绸,细流若梳,细纹若皱,沿溪溯源,卓木强巴赫然发现,这条浅溪竟是从那棵神木上流出来的。

    此时站得太近,看那神木之干,已经不像树干了,更像一堵墙,树之外观,墙之轮廓,绕墙一周,非百步不能及。而再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树瘤、树节、树凸,竟然是被古人雕刻的各种生物,亦有神佛飞天,他们与树的纹理相融一体,粗略看去,飞天显形,神情熠熠,可定睛一看,眼前却只有树干。

    卓木强巴绕树一周,渐渐发现了神木的奥妙,看树身不能将眼力聚焦一处,要放眼全树,整个眼神涣散开去,迷迷蒙蒙间,神佛自现,保持这种观察方式一段时间,那些神佛和诸般生物的雕刻,就越来越清晰,仿若从虚空中复活,竟有身临其境之感。若你眨眼,或是精神集中收拢,那些神佛生物又倏地不见,隐于树干之中。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