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白括”,也只是形容“长子括”,而非真的就姓白名括。 李教授这么一解释,陈翰立马就豁然开朗了。 名字叫白括的人,确实不见于西周史料之中。 但是,一开始陈翰是连蒙带猜的认为这个字是“括”字的。 现在和李教授交谈了一下后,他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字。 “李教授,您看这个“括”字,会不会不是“括”,而是“适”字啊?”陈翰有些兴奋的追问道。 “你是说?”李教授眼睛一亮,一字一顿的说道:“南宫适!” 李教授立马抓过铭文拓印,凑到眼前仔细分辨。 “括”字的形成其实是比较晚的,之前并没有甲骨文、金文写法的出土。 所以其他研究员拿着《金文编》并没有对照找到这个字的破译。 陈翰和李教授这才在这尝试破解。 现在陈翰提到了“适”字,立马也给了李教授灵感。 他细细识别着铭文上的这个复杂大篆,喃喃自语道: “适,甲骨文由“帝“和“止“构成。” “ 止“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像人的脚趾形,隶书定为“止“、本义为脚。” “后来金文把“适“字下面的“止“改为“口“,战国文字在左侧加上了“彳”字旁。” “这个大篆有“帝”和“口”,也有“止”也有一个类似“彳”和“亻”的字形。” “但是却多了一个竹字头!” 喃喃自语了一会,李教授才肯定道:“如果是伯适的话,一切都可以解释了!” “《论语·微子》曰: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翳。” “周初的八大士中,就有一位叫做伯适的人。” “而经过考究,伯适应当为南宫适!” ”据《史记》记载,南宫适是武王兴周灭纣时的贤臣,周武王灭商后,命南宫适拆掉纣王所建的鹿台,打开纣王的粮仓,以赈济贫弱奴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