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三章 外号比真名还要出名,怎么办?-《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那么,南宫适可能在西周还没正式建立之前,就在周国领有一块叫做“南”的采邑。

    并且后来也没有就封曾国。

    所以才一直被称为“南公”!

    甚至春秋时期的曾侯都还是这么称呼自家老祖的。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可能。

    就是南宫适也许和姜太公一样,他“南公”的“南”,指的是他在中央长期担任的某个官职。

    姜太公受封齐国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呆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

    后来也是在周首都镐京去世的。

    所以他见于史书或者两周时期的铭文中,都是被称呼为“太公”。

    而且因为他实际上参与了齐国的建设,也亲自治理过齐国一段时间,并非是完全没有管理齐国。

    所以偶尔也会在铭文里看到“齐太公”的字眼。

    但是南宫适见于铭文中只有“南公”,而非“曾南公”,所以陈翰认为南公适可能并没有就封。

    第一代曾侯,大概率应该是南宫适的儿子!

    也许,历史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武王将南宫适封到了随,于是南宫适派遣儿子来到了随地,建立了曾国。

    这和周公儿子到曲阜建立鲁国,召公儿子到蓟地建立燕国一样。

    只是曾国并没有像那些大国一样,迅速扩张壮大起来,无法用一两个地名来概括称呼。

    不像泗上的任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等国,在历史纪录中,直接就用封地的名字,代称了国家名。

    比如费国在费地,就被称为费,莒国在莒,就被称为莒。

    也许曾国的国都在随地,地方又不大,久而久之的就被称为“随”了。

    但是曾国和那些泗上小国不同,曾国是武王亲封的诸侯国,国君是曾侯!

    所以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必须要刻上“曾”这个官方国名!

    而“随”这个非官方的国名,只是列国对曾国的惯称而已。

    也许曾国人自己都习惯了这个“外号”,但是在正式的青铜器铭刻上,肯定不能刻“诨名”的。

    就像是,不能因为被同学叫胖妞,就真的在高考的时候,填写姓名填胖妞吧!

    如果东西周时期有知乎的话。

    也许曾侯会在知乎上提问:“很困扰!外号比真名还要出名,怎么办?”

    不过,这也只是陈翰的一个猜测而已。

    到底事实是不是如此,还得看叶家山这边的曾国早期国君墓葬,能不能有左证。

    在穆教授这得知了还没挖到曾侯墓后,陈翰就有些沮丧的告别了穆教授,拉着罗正豪准备离开了。

    “老罗,之后如果你们发现了曾侯墓,有记载了什么重要信息的铭文,记得一定要第一时间就通知我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