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公孙霸劝慰道:“形势多变,胜负难料。军师无需自责。今汉中伪王三路大军犯境,朕还需军师相助退敌也。” 归海卫道:“此番老臣失算,未能劝陛下守住凉州。丁弘一有勇无谋之将,不足以托付陛下大事。今被贼军夺取凉州,汉中伪王便可以转守为攻,威胁长安。且又令荆州、扬州也出兵犯境,今三路大军数十万,实不可小觑耳。” 公孙霸道:“朕也是有此般忧虑,所以才召卿相问。朕以为汉中伪王三路军中,犹以贼首潜龙所统西路之军为大患也,现汉中伪王亲临天水前线,发兵攻打司隶。闻人昭远正举兵奋力相抗守,贼军一时不能进。然朕仍忧虑潜龙贼军,若闻人昭远不能相敌,其突入司隶境内,则长安恐将难保也。长安若失,中原亦危矣。朕恐太子不能守,欲要亲自至长安镇守,然又担心荆州贼军亦是大患,恐其进犯中原,无人能守洛阳。” 归海卫道:“陛下所见甚为英明。今骠骑将军足以抗拒扬州贼军,荆州贼军虽然离宛、洛近,然中原方有重兵防守,尚暂时不惧。唯有西线贼军,汉中伪王亲至阵前,贼首潜龙又十分狡诈奸猾,此处甚为紧要。依照老臣之计,还需陛下亲临之,方可退敌耳。” 公孙霸道:“朕若去长安 ,谁为将朕相守洛阳呢?” 归海卫道:“辅国大将军可以暂代陛下守也。” 公孙霸闻言喜道:“军师不说,朕还忘记了他。” 于是便召公孙鸿上殿,交付其六万兵马,令其为将辅助皇甫照等大臣镇守洛阳。自与归海卫再率三万军,从洛阳望长安而来。 顺安30年秋九月十五,汉中王军师兼领都督诸路军事徐领英提兵六万人,从天水进至陇县,发兵攻打陇关燕军,燕军不能敌,遂下陇关,领英率兵进入司隶境内,进至岐山,临于渭滨,驻兵五丈原。闻人策传令燕军退守渭北。 领英率兵驻扎五丈原,夜宿军中,恍惚间忽然闻知秋风萧瑟,出营观看,见五丈原上隐隐有风云涌动,又闻兵戈相击之声。领英疑惑,驻足原上观之,风雨又息,兵戈声消失。见原上有一庙宇,领英遂入庙观看,乃诸葛武侯庙也,中有诸葛武侯羽扇纶巾坐四轮车塑像。庙中墙上,乃隶书武侯《前出师表》也,领英于是诵武侯表文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