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些事朱襄都不知道。 但看到事情发展,他隐隐感觉到了这其中一定有他人插手和推动。 他没有写信询问,只是继续默默在堤坝上巡视,尽可能地保住更多堤坝。 在九月底,降雨减少,洪峰终于过去,水位开始回退。 朱襄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泄洪地,与回来重建家乡的庶民和秦王派来的刑徒、秦军一起清理污泥,抢救可能还有救的埋在地底的粮食,补种救荒作物。 秦王的救荒粮食也运到。 在朱襄带动下,官府又有救济,灾民的情绪较为稳定,终于扛过了这次洪水肆虐。 但大灾之后还有大疫,绝收和饥饿不是洪灾的全部。 朱襄写信给在南秦的扁鹊请求帮助,希望他派来弟子帮忙。 虽然关中和关东之地也不缺行医者,但扁鹊在南秦研究血吸虫时,对水灾后的其他疫情疾病研究也很透彻,黄河水灾后的防疫是他最擅长的地方。 朱襄在黄河即将发生洪灾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写信去请扁鹊派弟子过来。 在朱襄已经用自己微薄的防疫知识控制疫情的时候,扁鹊的弟子姗姗来迟。 同时,他好感度列表中扁鹊的头像也灰掉了。 看见扁鹊的弟子外披粗麻衣的模样,朱襄什么都没说,只将他们的工作安排了下去。 “朱襄公,老师在吴郡留下了许多书籍,希望能献给朱襄公。” 新的扁鹊道。 朱襄点头:“疫情结束,我就会回吴郡,为……为你老师送行。” 朱襄甚至不知道那位老者的真名,只知道姓氏。 连好感度列表也没有老者的真名,只有“扁鹊”二字。 朱襄好感度列表的“扁鹊”二字暗掉,又有新的“扁鹊”亮起。 扁鹊是行走在民间的神医,是代代相传的神医。 他们在继承了扁鹊之名之后,就是扁鹊,只是扁鹊。 那位老者的墓碑上也只有扁鹊之名。只在棺木中,存有他的过往。 扁鹊在年老不能行后,一直居住在吴郡著书立说。 他相信朱襄的话。 朱襄说,他会在咸阳学宫开医学。如果咸阳学宫开不了,他就自费在咸阳建立一座医学院,让人在医学院中系统的学习医术。 开医学院需要教材,扁鹊便是为此事忙碌。 扁鹊还想召集更多的同行朋友一起研究。但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一颗天下人人为医的仁心。 现在医者乃匠人,他们不把医术当做学问,而是当做一门不可外穿,用以糊口的手艺。 大部分手艺人都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医匠也一样。 但医者本不是医匠,他们如诸子百家其他学说一样,本来也是一个学派。他们也是寻求一条能治愈天下的道路的学者,一群求道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