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好雨知时节-《家父李隆基》


    第(2/3)页

    李琩此时此刻也在望向厅外,农耕社会对于天气是非常依赖的,雨水不足,不单单他的日常口粮会受到影响,真正有切肤之痛的,是平民百姓。

    因为他熟悉历史,所以知道华夏古代是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而行的。

    第一个温暖期,是夏商与西周,紧接着便是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是东汉与西汉,第二个寒冷期是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就是眼下的唐朝了,第三个寒冷期,就是五代十国。

    这里面的规律已经很明显了。

    史书记载,单是唐高宗时期,长安曾先后有3年无冰无雪无雨的冬日,整个唐朝时期,无水的冬天多达19次。

    眼下冬至已过,小寒大寒过后就是立春了,而整个唐朝三百年期间,大雪奇寒的冬天屈指可数。

    所以眼下这个时节,就不要盼雪了,该盼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北边的游牧民族对当下的大唐,没有多大威胁,因为人家现在也是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有吃有喝,我自然也犯不着南下掠夺物资。

    但是非常不巧,安史之乱爆发的年份,偏偏大唐和外族,都在经历一场短暂的小型寒冷期。

    有时候大治与大乱,还真就是老天爷决定的。

    厅内异常安静,大家聊天的声音也很小了,因为他们都想见到第一滴雨水,听到第一声雨声。

    “下雨了!”

    王维眼尖,位置又比较偏向于门口,所以第一个发现了降雨。

    只见他兴奋的起身,跨过门廊,越过外廊,双臂伸展着望向天空。

    起初,只是零零散散,渐渐地,雨水淅沥沥的落下,渐成瓢泼。

    厅内数十人顿时欢呼,气氛也为之活跃起来。

    人人起身,推杯换盏,庆祝着开元二十八年冬的第一场降水。

    “下吧下吧”

    王维浑身淋的湿透,兴奋的在雨中舞蹈着,焦遂、王缙、张旭、崔宗之等人,也随着跳入雨中,纵情高歌。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敬天、敬地。

    在外宦游的杜甫,也回来了,今天就在,他要参加明年的科举。

    大唐的科举,是五月报名、十月开考,所以他得提前准备一下,人家不需要举荐人,他是以河南巩县乡贡的身份参加科举的。

    京兆杜氏小宗,河南巩县是他们家这一支的地盘,他爹还活着,在山东兖州担任司马。

    不过杜甫得抓点紧,因为李琩知道,他爹明年就要挂了,大唐律法明文规定,服丧期禁止参加科考。

    几个人在外面淋成了落汤鸡,硬是被李宪给叫回来了:

    “勿染风疾,不要仗着年轻就不爱惜身体,本王就是你们的例子。”

    几人悻悻然一笑,赶忙恭祝宁王身体康健。

    “今夜乃良宵,又逢贵雨,摩诘居士是不是该做诗了?”宋遥笑着说道。

    眼下堂内在座之人,没有比王维才华更高的了,杜甫眼下还不行,他的巅峰期还未到,暂时不是王维的对手。

    而且王维极擅赋雨。

    王维哈哈一笑,抱来一个酒坛子,先是痛饮一口,随后豪爽的以袖擦拭嘴角,正要作诗。

    “等等,”李琩突然抬手打断。

    他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因为厅内不乏诗词大家,深知作诗讲究的灵光一现下的妙手偶得。

    李琩这么一打断,直接就将王维的灵感给打没了。

    人家正在兴头上,正是福至心灵时刻,你说你插什么嘴啊?

    “罚酒罚酒,就你最扫兴!”

    老六李瑀耷拉着脸,直接拎着一壶酒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