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呼,总而言之,如今阿美莉卡的学术环境已然急剧恶化,越来越难了。 作为互联网红人数学家,他的博客引起了不少讨论,有质疑,有支持。 陶哲轩也没有因为质疑就生气,有讨论就有热度,至少他的目的达到了。 平复心情后,他打开数学年刊官网,按照惯例,今天是最新一期数学年刊发布的时间。 经费的事情的确很让人糟心,但他明白,学术才是他立身之本,无论外界的情况多么糟糕,都不能放弃学术研究。 “孪生素数猜想证明?” “陈辉?” 刚打开最新一期数学年刊,陶哲轩就被震住了。 “那个家伙也太妖孽了吧!” 陶哲轩暗暗咋舌,按照这个速度,恐怕黎曼猜想也很快就要变成黎曼定理了。 他也研究过孪生素数猜想,还改进了张一堂的筛法,将素数间隔从七千万缩小到246。 但他自己也知道,这已经是那个方法的极限了,想要证明孪生素数猜想,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他果断放弃了。 正因为如此,他比其他数学家更能理解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难度。 没想到陈辉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当时舒尔茨与陈辉交谈时,他也在场,自然知道陈辉原本的下一步计划是研究可控核聚变。 研究黎曼猜想不过是临时起意,也就是说,他真的可能,满打满算也只研究了两个月,就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 一年一个千禧年难题,光拿克雷研究所奖金就够了,还要什么研究经费。 太变态了! 陶哲轩苦笑摇头。 但很快,他忽然眼前一亮。 树挪死,人挪活,既然阿美莉卡学术环境急剧恶化,那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呢? “比如,华夏?” 陶哲轩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不过事关重大,并且他的研究也需要团队的支持,想要过去,还得说服团队至少80%的人,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自己都对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不确定,更不用说团队里其他人了。 “不急,先游说NSF,到万不得已时,倒也不失为一条退路。” 陶哲轩眼神恢复清明,情绪平复了许多,人一旦有退路之后,就很难保持愤怒。 这也正好让他能够冷静的来欣赏这篇论文。 …… 德国波恩大学,舒尔茨放下手中论文,闭上眼睛回味,那美妙的公式和符号在脑海中回荡,就像是喝了一杯醇香的葡萄酒,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他喜欢的数学最美妙的模样! “几个月一个刷新数学界的成果吗?” 舒尔茨再次睁开眼,看向论文封面的作者,陷入沉思。 怪不得陈辉拒绝了他的合作邀请,如今的数学,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十分复杂,单打独斗很难做出突破性的成果,但那也只是对普通数学家而言,这个规律对陈辉并不适用。 他年轻的时候,哪怕是他感觉自身状态最巅峰的时候,也做不到这一步。 而现在,他已经38了。 怪不得华夏有句古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神童舒尔茨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陈辉的时代! 希望他能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无忧无虑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舒尔茨轻叹一声,如果是往日,他高低得跑去普林斯顿一趟,与陈辉面对面交流。 但现在,他不会踏足那个国家半步。 收起论文,给陈辉发了一封祝贺的邮件,然后言辞果断的拒绝了几封邀请他去阿美莉卡进行学术交流的邮件。 普通人对学术界的消息往往是滞后的,通常来说当普通人看见某一项成果的消息时,这项成果早已在学术界获得了普遍的认可,甚至都已经过去好几个月。 但陈辉不是其他科学家。 其他科学家往往一项成果与下一个成果之间的间隔是以十年为计量单位,这么久远的时间,早就让普通人忘了他们的存在。 第(2/3)页